黑龙江连续重拳打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硬仗
人民网哈尔滨11月3日电 黑龙江省是粮食大省、绿色食品大省,保护好有竞争力的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对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食品加工业,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五常大米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品牌受到了大量假冒产品的冲击。10月16日,黑龙江省省长陆昊主持召开省市联席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工作。短短半个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及五常市分别出台相关政策,意图通过法律及行政手段和市场规则对五常大米品牌营销和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近年来,各种伪劣假冒五常大米行为屡禁不止,市场上流通的五常大米总量一度竟达到五常市大米产量的10倍。2014年,五常市本地大米产量只有71.4万吨,然而,五常市的大米加工企业却拥有560万吨加工能力。
又到今年新米上市之际,在专门研究部署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工作的省市联席会议上,黑龙江省省长陆昊指出,“各级政府、企业、农业合作社共同加强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工作,事关黑龙江绿色食品最大品牌的营销与保护,事关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利益,事关社会和舆论关切,我们要打一场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的硬仗。”
陆昊提出,政府有形之手要推动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工作,但前提是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政府不能替代企业的营销过程,要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同时,政府部门要“准确掌握市场经济的法制规则,政府各种保护和打击措施要于法有据”;要坚持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权的权责对等和合理配置,打击不力的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要敢于挑战各种不正当的违法违规利益诉求。
会议后的一个星期,10月22日,哈尔滨市政府在五常市召开五常大米品牌建设与保护工作会议,哈尔滨市长宋希斌表示,要着力在推进五常大米“保真”和“打假”上下功夫、出重拳、见实效,坚决打赢五常大米品牌建设和保护这场硬仗。就如何解决五常大米品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在明晰标准、建立全产业链可追溯路径上实现新突破,解决五常大米品牌保护中存在的保真标准不清、识别渠道不畅等问题”被列为着力点。
会上,《五常大米品牌建设与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公布并于当日起实施。《方案》出台后,将开展为期一年的五常大米“保真打假”行动。本次专项行动中将由政府相关部门建设一个公示所有经过认证的五常大米企业的网站——五常臻米网,届时将把获得“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的产品公示在五常臻米网,只有该网站上公示的企业和品牌才是正宗五常大米,消费者可在购买前查阅。同时,建立能够系统展示真正五常大米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实现从种子到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的全程保质、保真、可追溯。此外,标准更细化的《五常大米质量技术要求》已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待批;五常市启动的假劣五常大米专项整治,正在辖区24个乡镇实施网格化排查。
同时,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三部举报电话12315、12365、12358受理市民对涉及“五常大米”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伪造厂名、厂址:非法使用、冒用地理标志名称及专用标志;非法印制包装物;虚假广告宣传等违法行为。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局还突击检查哈尔滨东鹏米业等3家涉嫌假冒“五常大米”的企业,共查获涉嫌违法大米38吨、包装物32.4万件套。
这场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的硬仗仍在继续。10月30日,黑龙江省工商局与省公安厅、省质监局联合在全省范围开展严厉打击假冒五常大米专项整治行动。此次专项行动全省各级工商(市场监管)、公安、质监部门将坚持“线上线下”同步,省内省外联动,加大生产经营者数据排查和假冒违法犯罪行为排查,着重加大对五常大米生产领域和粮油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五常大米专营店(专卖店)假冒违法犯罪行为的治理力度,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和重点案件线索,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和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假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和违反产品计量的违法行为、假冒注册商标、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