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第二季:向“新的经济支撑带”梦想进发

2014-02-20 | 发布部门:红盾信息网站 | 字体显示: [] [] []

 

   黑龙江日报2月14日讯 2013年9月,在东盟博览会上,李克强表示在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展层次和质量的同时,特别要做好内陆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从现阶段各方面条件看,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是必然选择。

  习李时代区域发展大棋局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引发关注。十年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上一届中央政府的第一个区域发展战略。十年后,它成为新的三大经济支撑带之一。2013年出台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总结了东北十年振兴的成就,将成功经验扩展到“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建设、以重工业骨干企业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业基地。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区的120个城市被列入其中,我省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伊春和哈尔滨市香坊区榜上有名。

  总体要求

  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作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战略任务,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新局面。

  调整改造目标

  到2017年,规划范围内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目标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7.8%和45%。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城区老工业区调整改造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与2012年相比,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8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10%、9%。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1件。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9万元,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亿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300万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建设680万套。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明显增强。

  到2022年,老工业基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区老工业区调整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趋于健全,良性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为建设成为产业竞争力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举措】投资与创新并抓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布局崛起成为新引擎,产业蓝图绘就靠的是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与投产。而“龙字号”的崛起则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驱动创新。

  近年来,我省项目投资增速飞快。“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7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年均增长32.1%。2012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42.3亿元,是2002年的13.1倍。2013年前11个月,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90.4亿元,同比增长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

  项目聚集带动产业园区迅速铺开。目前全省已经形成哈大齐工业走廊等11个国家级开发区、25个省级开发区和22个重点产业聚集区。这些项目落地龙江后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县域经济的发展。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08.5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7.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县域经济成为拉动龙江工业经济增速的新增长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县域落地的项目多数为民营企业,各地为项目招商出谋划策,促进了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随着《规划》出台,我省已经重新梳理工业资产,理清存量、盘活总量,并把产业链作为下步发展的最好切入点。“目前包括中小型燃气轮机、农机装备制造、石墨产业、碳纤维制造、水稻加工、玉米加工等在内的30个重点发展产业链已经出台。这些产业链依托省内资源、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谋划,以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为基础,以若干企业及产品为节点构成,纵向可分为上中下游的供应链,横向可划分为以服务与配套为依托的协作链。”李学东表示,30个产业链囊括了我省的“原字号”、“老字号”和“新字号”,将成为我省招商、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也是实施驱动创新,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开创“龙字号”新时代的关键。这既需要用政策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又要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平台,让我省科研院所的“龙江智慧”有更多、更广的发挥空间,让我省现有的155个省级和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创新的主体。

  【回顾】改革与开放并重

  在很多专家眼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是累计阶段,卸下包袱使其轻装上阵,后半段是向上爬坡,恢复元气慢慢做大做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总结说,2003年时东北比较典型的两个问题是产业结构偏重、所有制结构偏国企。此外,在对外开放方面与东南沿海相比较为落后。所以振兴东北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对内对外同时开放。其次是加大国企改革。当时东北三省国企占比为60%~7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第三是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第四是开展对俄合作。

  按照这样的思路,十年来,东北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以我省为例,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59.5亿元,是2002年的3.7倍。省工信委投资规划处处长李学东解释说,2002年时我省规模以上企业的标准为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到2010年时,标准上调为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所以3.7倍是缩小了计算范围的结果,已经非常“保守”。

  再从经济结构上看,截至2012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10.9%、58.6%和30.5%,优化为7.8%、51.9%和40.3%。工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成效,轻重工业的比例由2002年12.9:87.1,调整到2012年的20.2:79.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2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721户,产值由2009年的838.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86.1亿元,连续三年实现跨越式增长,在三年完成“三级跳”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国有企业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截至2012年底,完成改制企业3500多户,占全部应改制企业98%以上。

  ——非公经济发展迅猛。2012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7026亿元,是2007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8%,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3%,实现了占据“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越。

  ——对外开放迈出强劲步伐。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78.2亿美元,是2002年的8.7倍。这一年的对俄进出口贸易总额213.1亿美元,是2002年的9.2倍。2009年中俄两国元首批准的《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与我省有关的合作项目49个,占已列合作项目3/4,一批对俄合作重大项目陆续实施。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让东北迎来发展速度飞快的十年。“十五”期间,东北经济增速为10.8%,“十一五”上升到11.6%,比东部地区还高出0.9个百分点。黑龙江省生产总值继2005年突破5000亿元之后,2010年突破1万亿元,2012年攀升到1.369万亿元,是2002年的2.77倍。

  【展望】转型与升级并举

  东北老工业基地享受的绝大部分政策已经成为全国普惠性政策,政策扶持效益在递减。从内部动力看,长期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及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东北急需新的增长动力。2013年出台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让东北振兴第二季由远及近,已经清晰在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指引着改革向纵深挺进。

  十年的变化,让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迅速,但老矛盾仍旧存在。新出台的《规划》是这样阐述的: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老工业基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总体能耗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不合理。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低。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历史遗留问题多。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2014年是我省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工业领域的发展尤其引人关注。

  按照《规划》,我省已经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做出部署。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焕发生机活力。围绕装备、能源、石化、食品等“老字号”传统产业,重点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整体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生成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项目,扩大经济总量。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以LED、云计算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轨道交通、飞机及乘用车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制造产业,以石墨、钼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结构转型。着重围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会展营销等领域,积极打造产业载体,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园区和示范企业。

  【重点】市场与政府理顺

  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壮大我省企业家队伍。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壮大非公有制经济。2014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这段话,预示着一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期开始了。

  尽管计划经济的色彩逐渐褪去,但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矛盾没有有效破解,相对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这是很多企业界人士对目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认知。在宋晓梧的眼中,东北地区仍需要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便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地方政府不再层层分解GDP,而是靠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来打赢东北经济增长这场硬仗。尤其是要把GDP增长的幸福与喜悦分享给老百姓。

  宋晓梧的观点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不是简单弱化政府工作,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将工作重点放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结合我省实际强化发展战略、制定规划和服务性政策,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平等交换的氛围,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企业界已经从201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出端倪——“培育壮大我省企业家队伍”。一位在现场聆听报告的企业家这样对记者说:“这句话意味着我省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了解企业家的诉求、建议和意见。意味着政府要更关注企业家的成长、素质的提高,要更多地鼓励年轻人创业。意味着政府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还权于企业,让利于企业。企业家将成为龙江新时代的弄潮儿!”

  【特色】城市与产业并进

  《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的升级版本。在东北振兴的十年里摸索出一条道路——用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在振兴的十年里,2012年黑龙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60元,比2002年增长1.91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604元,比2002年增长2.58倍。而按照新规划的目标,截至2017年,全国老工业基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99万元。

  《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是一个从工业发展到提高民生质量的规划。省发改委解读说,十年来,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1.8%,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有效解决了供需、就业、产业升级、改革开放的难点和瓶颈。如今,要强化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龙江人民群众,所以将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从原来侧重产业基地的功能,改为双向并行。通过将城市中心地带的老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改造,引导老城区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实现新老城区的功能互补、合理分工,从而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产业、环境、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专家眼中,《规划》的实施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和国家政策的扶持。虽然《规划》显示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公司和整体搬迁企业发行债券,甚至是全面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民生政策,但在贷款难、融资难的东北地区如何解决、实现都考验着政府和企业的集体智慧。

 


访问量: 旧版回顾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备案号:黑ICP备16009198号-1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高谊街65号 邮政编码:150018  网站邮箱:sgsjgkb@163.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14  

黑公网安备 23010202010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