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业者有“门”无“坎儿”
——广西工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执法效能促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工商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残疾人刘入源发展养羊产业不久,就因缺乏资金陷入困境。刚好这时政府出台了微型企业补助政策。考虑到他因身体情况办证办照有诸多不便,江宁镇工商所所长黎猛多次主动上门服务,整理申报材料,帮助他顺利得到了补助金。2014年,刘入源的养殖场升级为广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黎猛又指导他注册商标,帮助其发展壮大。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县带动500多户农户参与山羊养殖,其中贫困户300多户,成为扶贫领域的领头羊。刘入源还因此在2017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近年来,广西工商立足职能,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热情为工作重心,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执法效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民营企业的发展。
截至今年9月底,自治区私营企业达65.5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73%;个体工商户183.5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01%;农民专业合作社52729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73%。
深入推进改革 激发市场活力
广西工商着力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使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由原来的50多天压缩到8.75天。今年以来,工商部门围绕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的目标,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已于10月31日在南宁市实现企业开办3天办结。
自治区工商局不断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助推企业“一照走天下”,坚持“国家规定动作”+“广西自选动作”融合模式,整合了39项涉企事项,形成了独具广西特色的“多证合一”改革模式,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办事的制度性成本。
该局深入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对现有全程电子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登记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使登记信息在跨系统跨部门的应用更加便利。截至今年9月底,自治区已发出公示版电子营业执照304万份。
同时,全自治区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试点市适用简易注销程序办理注销登记77544户。同时,该局扩大商事登记同城化范围,将北部湾商事登记同城化范围由原来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推广到玉林、崇左等市,增加“审核合一、一人通办”登记制度改革内容,简化了程序,优化了流程,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
增强服务意识 促进健康发展
今年年初,自治区工商局召开全区先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表彰大会,对全区160名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先进代表进行表彰,使全区个体私营企业主深受鼓舞,推动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自治区工商局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名录功能,通过小微企业名录系统为小微企业开办和成长“点对点”地提供政策、信息、法律等服务。
每年4月,自治区工商局开展服务非公经济发展宣传月活动,以此为契机,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同时,该局认真清理不合理证明,便利群众办事。目前全区工商部门保留的证明材料只有4种,使自治区市场主体准入只有“门”,没有“坎儿”。
加强监管执法 营造投资环境
近年来,广西工商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黑名单管理制度(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与自治区原国税局以及自治区原地税局、安监局等多个部门签订联合惩戒备忘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为实施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积极推动信用约束和部门联动联合惩戒机制的构建,该局积极建立信用监管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工商系统内部约束与外部信用约束机制,与多部门实施联合惩戒,“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格局逐步形成。
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累计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记异常)存续状态的市场主体共508290户,其中企业8871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522户,个体工商户414051户。
与此同时,该局积极推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在完善政策配套基础上实现了双随机监管事项的全覆盖,“抽查一小片,震慑一大片,规范全行业”的效果逐步显现。□车亚焕